蛟龙号瞄准应用进行多项技术改进
科技日报江苏无锡6月8日电 (记者过国忠)今天早晨六点刚过,在细雨蒙蒙中,一辆装载着“蛟龙”号的载重卡车驶离中船重工702所,前往江阴苏南国际码头。这标志着经历了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考验和经过一年装备技术改进的“蛟龙”号,已从设计、制造阶段正式转入应用阶段。 据了解,历时10年、耗资3.5亿元的863计划重大科研任务——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项目,于今年4月27日在无锡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。验收专家一致认为,“蛟龙”号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,而且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,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。“蛟龙”号项目全部完成了科技部提出的各项任务,全面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与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比较,“蛟龙”号通过不断的改进,在声学通讯、自动控制以及最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,都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。其中,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能够实时传输彩色电视图像和声学图像的功能,是国外绝大多数潜水器所没有的。 “蛟龙”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,在去年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试验中,得到了充分验证。科研海试团队,对潜水器289项、水面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等进行了逐一验证,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多次充分验证。如,在6次下潜中,“蛟龙”号3次超越7000米,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,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;试验还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样品、生物样品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,以及大量的海底影像资料,这些充分体现了“蛟龙”号广阔的应用前景。 “‘蛟龙’号载人潜水器自完成7000米级海试回到所内后,经过了全面的体检和维护,以及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。从11次的水下调试结果表明:蛟龙号的技术状态继续保持良好,所携带的水下作业工具均具有可操作性,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。”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说。 据透露,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从立项之初就瞄准应用,国家主管部门在去年完成7000米深度考核后,就决定立即启动进入试验性应用,并初步制定出了“五年应用计划”。可以说,今年的试验性应用具有里程牌的意义。 记者从中船重工702所宣传部门获悉,该所高度重视首次试验性应用任务,所里派出了一个10人组成的“试验性应用团队”,由胡震、叶聪负责。所有参试队员都参加过去年7000米级海试。首次试验性应用中,预计有14名经过下潜培训的科学家,将在潜航员的引导下下潜,实现下潜勘探科考梦。 “我们将通过应用,进一步丰富和提高‘蛟龙’号潜水器的性能;同时针对应用带来的新问题,要求大家认真积极地与科学家沟通,深入了解科学应用的需求,及时总结、发现和提炼问题,把‘蛟龙’号载人潜水器打造成好用的平台。”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表示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