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登陆后可查看附件和大图,以及购买相关内容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x
第十章 彩色感知
前面几章主要讨论了二维数字图像,图像的灰度值一般表示光强,光强是两个空间变量的函数f(x,y).实际上,光是由不同波段的光谱组成的,一幅图像常常对应一个波段或多个波段光谱样本,因此,图像灰度值是两个空间变量和一个光谱变量的函数f(x,y,λ).我们称这样的图像为多光谱图像(multi-spectral image),其中的每一个波段称为一个通道.比如,气象卫星获取的云图,其波段是红外波段;扇形束B型超声诊断仪输出的图像,其波段是超声波段.通常进入我们眼睛的光是由各种波段的光组成的混合光,很少是纯粹的单一波段的光.单色光只有在人工实验室条件下,利用单色仪或单色滤光片才能观察到.混合光中各种波长光的量的比例不同而会呈现不同的颜色,例如,短波光能量较大时呈现蓝色,长波光能量较大时则呈现红色. 场景或物体的颜色是由照射光源的光谱成分、光线在物体上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.比如,一个蓝色物体在日光下观察呈现蓝色,是由于这个物体将日光中的蓝光反射出来,而吸收了光谱中的其它部分的光谱.而同样的蓝色物体,在红色的光源照射下,则呈现红紫色.对于机器视觉系统,彩色图像还与成象系统敏感器的光谱响应有关. 本章的讨论中,假设表面是不透明的,场景表面上一点(x,y,z)的位置由图像平面坐标(x',y')表示.由于我们在本章一直使用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坐标系,所以图像平面坐标系中的上标撇将被省略. 10.1三色原理 我们知道,可见光的波长分布在380nm到780nm之间,人的颜色感觉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刺激人的视觉器官的结果.在可见光的波段内,随着波长的增长,使人产生紫、蓝、青、绿、黄、橙、红等颜色的感觉.我们知道,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类细胞: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.杆体细胞灵敏度高,能感受微弱的光;锥体细胞灵敏度低,但能很好地区分颜色.为了解释视觉对颜色的感知能力,美国物理学家T.Young 1801年提出三色假说,后来由Helmholtz加以发展,形成著名的Young-Helmholtz三色学说.三色假说的中心内容是:假设有三种视觉(锥体)感受器,分别对红、绿、蓝三种颜色敏感;当光线同时作用在这三种感受器上时,三个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程度不同;不同兴奋程度的组合将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,三种感受器处于等强度兴奋时,便产生白色的感觉.现代技术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三色假说的合理性.比如,采用反射分光光度法、显微分光光度法和单细胞电生理学方法证实,人类视网膜中确实含有三种不同的光敏感性视色素.在光照射下,它们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,每一种锥体细胞色素对光谱不同部位的敏感性是不同的。根据[Wald 1964]对人类色彩视觉的研究结果,三种锥体细胞的光谱吸收的峰值分别在430nm、540nm和570nm左右,这三个区间分别对应红、绿和蓝波段,如图10.1所示.由于这个原因,这三种颜色被称为人类视觉的三基色。实践证明,光谱上的大多数颜色都可以用红(Red)、绿(Green)、蓝(Blue)三种单色加权混合产生,基于RGB三基色的颜色表示称为RGB颜色模型. RGB颜色模型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如视频监视器显示用的是RGB颜色模型,彩色摄象机输出用的是RGB彩色模型.
三种感受器的光谱敏感示意图
图10.1 三种感受器的光谱敏感示意图[Wald,1964]
|